- 信息来源:海陵区司法局
- 发布日期:2023-07-18 15:57
- 浏览次数:
今年以来,海陵区司法局充分发挥司法所“基站”枢纽作用,汇聚律师、公证、仲裁、调解、法援等法律服务力量,持续开展“零距离”服务群众活动,加快“一所五站点”建设提档升级,促进五个站点与司法所完整融合,推动法治建设有序推进、落地见效,不断提升司法所整体工作形象。
一是在“真服务”上出招发力,促进“法律援助代办”便捷高效。推出“全区代办”等便民举措,改进法律援助受理审查模式,下放权限,群众可就近选择任一“法律援助代办点”提交法律援助申请,实现就近可办、一次办好,让群众少跑腿。邀请律师每周五到司法所坐班,为受援人和困难群众提供无偿法律咨询服务、初审法律援助申请、承办法援案件、宣传相关法律知识等。今年以来,全区11个“法律援助代办点”已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1余件,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近200万元,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约270余人次,切实维护了广大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。
二是在“真便民”上出招发力,加强“公证业务协办”延伸拓展。各司法所“公证业务协办点”积极提供公证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,告知办证地址与联系方式等,联系介绍并协助办理辖区内的公证事项,办理见证的过程中帮助审查协议的内容。及时向区公证处反映群众的公证需求,反馈当事人对公证质量的意见、建议,定期与公证处沟通,总结经验,进一步提高公证法律服务水平。同时,在城中司法所探索推进远程公证办理服务,添置远程公证设备,推荐17项公证服务。今年以来,共协助办理公证5次,解答公证业务咨询30余次。
三是在“真畅通”上出招发力 ,完善“仲裁业务联系”双向对接。在全区11个“仲裁业务联系点”,安排专人提供联系方式,方便群众就地解决民商事争议。针对站点运行时,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仲裁业务可能出现“吃不准”的情况,横向联系其他站点,纵向接受相关职能处室指导,始终保持“连线”状态,确保高效高质一站式服务基层群众法律需求。自“仲裁业务联系点”设置以来,共帮助当事人联系解决民商事争议6起。“绿色通道”的开启,搭建起“调解仲裁+法律援助”的便民桥梁,形成推动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工作合力。
四是在“真传递”上出招发力,助推“立法民意收集”见底见效。各司法所在设立“立法民意收集区”的基础上,在各社区设立“立法信息采集处”,方便收集最直接、最基层的立法意见和建议,将触角延伸到村(社区)、学校、企业等各个角落,广泛收集社情民意,做好筛选和上报,及时为上级部门了解基层情况提供信息,听到最底层人民的声音,让民意搭上“立法直通车”。截至目前,全区11个“立法民意回收区”开展《江苏省食品安全条例(草案)》等立法民意征集工作,收集建议36条,并把群众诉求“原汁原味”反馈给上级机关。
五是在“真化解”上出招发力,构建“行政复议受理”闭环链条。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以全区11个行政复议受理点为依托,形成覆盖全区的行政复议便民咨询受理体系。加强局所联动,按照“受理上报、科室指导、站点办理”工作流程,构建“案件指引+转办会办+定点处理”完整工作链条,切实将点位打造成为行政复议高效收件点、争议引流点和矛盾化解点。自“行政复议受理点”建立以来,共协助化解行政争议案件13件,充分发挥出行政复议解决行政争议、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。